古代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,"名"和"字"是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。
那么,古人的名和字有什么区别?
“名”又叫“本名”。
据《周礼》“婚生三月而加名”,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。
因为古人认为在人成年后,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,
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,
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,
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,以示相互尊重。
“字”又叫“表字”,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。
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,女子许嫁时取字。
《礼记》中便有这样的记载,“女子待嫁,笄而字”。
就是说女子只有在举行及笄礼的时候才能取字,
这时候女子一般是15、6岁的年纪。
举行过及笄礼之后,女子便到了出嫁的年纪。
因此“待字”可以理解为“等待取字”的含义,
又因为取字便意味着可以出嫁,所以它也可以表示“等待出嫁”的含义。
在古代,作为礼仪之邦,我们特别重视礼仪,
所以名、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。
在人际交往中,“名”一般用作谦称、卑称,或上对下、长对少的称呼。
平辈之间,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,
在多数情况下,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,
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。
平辈之间,相互称字,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。
下对上,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,可以称字,但绝对不能称名,
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,更是连提都不能提,
否则就是“大不敬”或叫“大逆不道”!
作为“名”的衍生,“字”当然有很多与名相似的地方。
北齐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认为,人名是用来区别彼此,
"字"则是用于体现一个人的德行。
他们的基本功能,都是被人用作区别和联络他们的符号。
取字的根本原则是"字"要与"名"有意义上的联系。
这种联系,主要有以下三种:
一、相同
屈平,名平,字原,广平曰原。
颜回,字子渊。渊,回水也。
周瑜,字公瑾,瑜和瑾都是美玉。
曾巩,字子固。巩、固义同。
诸葛亮,字孔明,“亮”与“明”的字义十分相近。
孙权,字仲谋。权、谋字义接近。
杜甫,字子美,“甫”是“古代美男子的称呼”。
二、相反
曾点,字皙。点为黑污,皙为白色。
刘过,字改之。改了就不为过错。
王绩,字无功。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。
韩愈,字退之,愈乃“劝进”之意。
晏殊,字同叔,“殊与同”,意义相反。
朱熹,字元晦,“熹”表明亮,而“晦”则表昏暗。
顾炎武,字宁人。武,泛指干戈之事。宁人,使人相安无事。
三、相顺
曹操,字孟德。字和名在一句话里,合成德操,即道德操守,
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。
赵云,字子龙。《周易》曰:“云从龙,风从虎。”
名和字在一句话中,意思相顺。
关羽,字云长,由鸟儿的羽毛联想到天空的浮云。
贾岛,字浪仙,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。
马致远,字千里,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。
王维,字摩诘,名和字凑到一起,
正好和佛教中的一个名为“维摩诘”的人物相同。
补充说明:
1、关于姓名字的称谓,一般秦汉前称姓字,如屈原、项羽,秦汉后称姓名,如杜甫、苏轼。
2、古人名字前,往往加“伯(孟)仲叔季”以表排行,
如唐伯虎、曹孟德为老大,孔仲尼、孙仲谋为老二,
再如司马懿弟兄四人,老大司马朗,字伯达,司马懿排行老二,字仲达,
司马孚排行三,字叔达,司马馗排行老四,字季达。
3、除了名与字外,还有一个“号”,这个“号”一般是人到中年才会有的。
这可以自己取,也可以由当地的长官授予。
所以它往往和原本的名或字没有太多关系,
而与其居住地、宗教信仰,以及情趣爱好、个人志向等联系更紧密。
比如欧阳修,晚年自号"六一居士",
(寓意藏书一万卷、金石文一千卷、棋一局、琴一张、酒一壶,自己人一个),
便是因为他此时志在琴棋书画和金石诗酒。
可见"名字"二字虽然简单,但它背后的文化底蕴却十分深厚。
这里给大家出个题目,
蒋介石的“字”叫什么?
其实很多人刚好搞颠倒了。蒋某人,名中正,字介石。
中正和介石,都出自于《易经》第十六卦。
根据豫卦的六二爻辞:“介于石,不终日,贞吉”。
其中含有其字:“介石”;又《彖》曰:“不终日贞吉”以中正也。其中含有其名“中正” 。
毛泽东,名泽东,字润之。
也是取自《周易》。名字出自《系辞上》:“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”。
这里还有个趣闻,“介石”就是坚硬的石头,如何破解呢—“润之”。水滴石穿嘛!
如今,人们的名字越起越好听,但总感觉少了一份内涵和寓意。
当然,现代社会还是有极少数人,可以将孩子的名字取的诗意而且美好。
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:一对龙凤胎出生了,但是他们的母亲却去世了。
母亲名叫华年,父亲就给两个孩子取名叫做“一弦”和“一柱”。
“一弦一柱思华年”,
是剩下的父亲和孩子对自己母亲最好的纪念,
也是我听过的现代人取得最美好的名字。
虽然现在的人们之间,依然可以用姓和名来作为区分,
但是“名字”二字,少了“字”的存在和对名的诠释、修饰,还是多少显得有些可惜。
或许,随着“字”一同和我们渐行渐远的,
还有着一些知识分子的逸志雅趣,以及传承了三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吧。
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古诗词?这也许是最好的答案吧!
赞(42)